2018年深秋某周六,去看神奇动物在哪里2:格林德沃之罪,老实说,挺失望。当然部分原因是第一部的印象已经淡化,然而第二部的情节之跳跃、线索之支离、故事之混乱还是超出我的想象。已经很久没有看一部片子看得近乎全程懵逼。这对于自诩忠实哈迷的我简直是种侮辱。尤其是,观影过程中面对身边两位不时抛出的疑问,我竟也无法解答,实在是奇耻大辱。于是马上上知乎查分析,并顺便温习了HP中的诸多内容。
在查找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我实在是一个感性而非知性的读者。对于书中的情节,我不能牢记于心侃侃而谈,就像在HP相关问题下的诸位答主一样。很多事没有印象,很多人名看完就忘,很多情况下就是凭着一种情绪在读。我无法靠博学强识证明我对HP的爱。这种爱我甚至形容不出,就像一个从小学一年级就陪你一起长大的伙伴,你的业余时间相当一部分跟他在一起,三年级之后你们分开了,你于是日夜期盼着重逢,五年级短暂相聚,他带给你新的惊喜,之后又是分别,再相聚,分别,再相聚。分别的日子,你经常靠着回忆过去的美好,来期待未来。这就是HP之于我。小时候看得太迷,父母一度担心我走火入魔,曾经把书和光盘都锁入保险箱,扬言要扔掉。那真是童年最担心的事情之一,另一件是担心养了好久的兔子被送走,虽然最后兔子还是送走了,而HP留了下来。
当时入HP的坑,是因为最好的朋友天天在我耳边吹风,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多么好看,而我在坚持半年不为所动之后终于败下阵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好的朋友现在已如路人,HP成了她留给我最好的礼物。沉浸魔法中的日子简单而快乐,没有手机、电脑,一本书也能开启一整个世界。我最喜欢的是阿兹卡班的囚徒,看了不下十遍。火焰杯之后,每本大概就只看一遍了。厚,黑暗,越来越难翻开。HP的发展和我们这一代的人的成长节奏近乎吻合,前三部,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后四部,随着年龄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记得看完死亡圣器那天,十月有些阴郁的黄昏,去亮亮拉面吃了一碗面,两串羊肉串,百感交集:我终于全部拥有了HP,却又像永远失去了HP。
HP的书评,我大概永远写不出。早就发现,我喜欢的人和物,常常写不好,而没那么喜欢的,写得都不错。因为一旦喜欢,就熟悉,书写的空间就被填满了,无法再描述,无处再下笔,即使下笔,也是生涩乃至羞耻的,像一头笨拙的大象,无处放置它的鼻子。至今记得作文课上写父爱母爱主题时,我那装模作样的腔调,简直把自己尴尬死。面对没有太多了解的对象时,反而游刃有余,超常发挥,以想象与虚构去填补知识的空白,于无声处奏曲,于留白处挥墨。《十八》和《素秋》就是这么来的,一个以表姐、一个以同学为原型,她们应该都不知道。文学作品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或许也是这个道理,全然现实,就不能放飞想象了,而想象恰恰是文学的关键因素、点睛之笔,也是HP之所以存在的凭借。
无论怎样,作为忠实哈迷,还是期待神奇动物在哪里的后续。毕竟,那是我们现在与魔法世界的仅剩的、也是唯一的联系了。
(原文亦发于我的公共号小得盈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