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6-10

囚:春光映后交流整理

【精神病】
> 在60年代初的时候,福柯把它提升到了一个文化层面的议题,就是我们对于精神病人其实是一个建构的,就是我们把我们生活中不适应于我们规则的那一部分人:失败者、单亲家庭、从小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更好的劳动能力、不能与别人更好的相处、甚至说有一些攻击性人格。最早在中世纪的时候,是有这样的一种传说,有个叫愚人船的东西,就把这些人拉在船上,在一个城镇和一个城镇之间摆,任何陆地都不接纳他们,他们是被作为流民,是被放逐的。
>精神病某种意义上,在文化上对应的是一种反理性,那么理性其实就是社会建构的一种规则。
> 精神病院某种意义上代表了驯化。主线傅明刚从一开始极度排斥,到中间拼命想办法,到最后“我承认我有病,我出去以后我也要唱歌,我也要跟别人一样”,讲的其实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 青春片的核心神话其实不在白衣飘飘、不在逃学、不在堕胎、不在这些具体的激烈的事件,青春片最核心的神话在于对社会的反抗、对规则的不适应。这些青春期特别长的人,到了某个年纪,然后这个青春期的坎总也过不去,然后就会就会成为可能被囚牢起来了。
> 我们在生活里面有没有哪一刻说过“我偏不”,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崩溃爆发不想体面的那一刻。如果真的当下情绪控制不住做出了极端行为,也许就会变成电影中的某一个样板。到底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进精神病院?怎样判断那些患者什么时候才算被治好?其实精神病院,就是一个策略,一个阴谋,一个方式。关于标准和边界是模糊的。
> 有时候精神病患者这个概念真的是被建构的,因为你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而我们又处于一个集体主义的文化里。
【纪录片】
> 纪录片要求真实和客观,但是你把镜头往那一框你就带着主观感受,因为你框这么多还是这么多,都是由你来决定,那就是主观的。而且在创作过程当中非常难免的,你会和创作拍摄对象有一些情感连接,这样就不能做到完全客观了。
> 这个片子一直都很克制,它没有用任何一个跟拍或者摇移,几乎不让观众感受到有镜头存在。拍摄手法基本上全部用的是中景或者近景这样的一个固定机位。
> 纪录片里面强调观察的隐含性,就是我们要把视点镜头藏起来。包括其实故事片里面,你绝对不能让观众看到你的镜头在哪,在纪录片里面我们可能会呈现出一些镜头的观察,但是努力的其实想要呈现出一个追随者的态度,其实要把镜头藏起来。

(2017)

又名:Inmates

上映日期:2017-02-12(柏林电影节)片长:287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马莉 

囚的影评

未名
未名 • 芬达
silence
silence • 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