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诺兰导演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将dc漫画中最为经典的反派形象“小丑”搬上了大荧幕,希斯莱杰演绎的疯狂的小丑甚至盖过了主角蝙蝠侠,成为饱受观众喜爱的角色。
时隔十一年,华纳终于将这位经典反派的故事拍成独立电影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不同于黑暗骑士还原原版漫画的拍摄原则,《小丑》以原创剧情为主,讲述了主角亚瑟从社会底层的卑微角色,一步一步掉入“joker”深渊的故事。
影片开头,展现哥谭市爆发罢工,市区垃圾堆积如山,一片破败的景象,亚瑟装扮成小丑为一家琴行招揽生意。影片采用了整体灰暗阴沉的色调,刻意拉低的对比度更传达出压抑的氛围。
色彩,是本片传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小丑》中的色彩运用是对主角内心世界的真实反应。例如在主角夜晚回家的路上,亚瑟手里拿着精神药物,低垂着头从暖色调的路灯下经过,他得到了心理医生短暂的关怀后,又很快回到黑暗之中。
招揽生意时,他的广告牌被街头小混混夺走,亚瑟追上去,却反被痛打一顿,广告牌也被打碎,身处社会底层的亚瑟在任何地方都备受欺侮,没有反抗的力量。
在回程的公交车上,亚瑟止不住的大笑起来。亚瑟患有严重的癫笑症,每次感到紧张都无法抑制的发出癫笑。标志性的笑脸彩妆与癫狂的笑声正是“小丑”的角色标志,亚瑟内心的小丑形象已然初见端倪。
亚瑟的梦想是做一名喜剧演员,但他却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同时服用七种药物,活在痛苦与压抑之中。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亚瑟的外在的喜剧演员形象与内心的悲苦形成鲜明对照,讽刺意味十足。
亚瑟的“黑化”并非突然完成,而是有一步一步的过程,让亚瑟不断坠入深渊之中,陷入疯狂。从他因为同事的举报失去工作,再到喜剧事业的频繁失败,最后在地铁上遭到三个韦恩公司员工的霸凌,在影片进行到34min时,亚瑟终于在压迫中爆发。
在癫笑症发作的情况下,三名西装革履的企业精英在深夜的地铁上对面带小丑妆的亚瑟拳打脚踢,不给亚瑟丝毫解释自己病情的机会。至此,失去工作的愤怒,照顾母亲的苦恼,全部在一瞬间爆发。亚瑟拔出手枪射杀了三人。在杀人后他在路边的厕所中自由舞蹈,癫笑的症状已然消失不见,小丑的人格从他的身体中被解放出来。
如果说亚瑟在社会上的遭遇是导致他陷入疯狂的主要原因,那么他的身世之谜便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母亲一直告诉亚瑟,他是哥谭市第一富豪托马斯韦恩的私生子,但因为家庭出身原因抛弃了他们母子二人。他前去质问 却意外得知自己是被母亲领养长大,又从精神病院找到自己遭到母亲虐待的记录。在遭到社会不断欺压之后又发现一直以来自己都被亲人欺骗,他彻底陷入疯狂,成为了漫画迷们熟知的“小丑”形象。
不少媒体评价《小丑》为一部具有“煽动性”的电影。但事实是,亚瑟每次动手杀人都是极度的痛苦与扭曲,影片着重表达这一部分,意在让观众感受亚瑟的癫狂与无序,而非复仇的快感。影片自始至终都并非在表达煽动的意味,而是中立的价值态度,以静默观望的视角呈现亚瑟的故事。
影片结尾,无数哥谭民众戴着小丑形象的面具涌上街头,加入暴动。但亚瑟是造成这一切的绝对因素吗?并不。影片下的哥谭市,垃圾堆积如山,鼠患严重,随处可见涂鸦与萧条的景象。大都市中人们过度地自我保护和冷漠形成的互相排斥造成了极端的暴力与混乱。
如果同事和老板能够善待亚瑟;如果托马斯韦恩能对他更加耐心,对哥谭更负责任;如果母亲能早些对他坦白身世……
太多如果造成了影片中的悲剧与疯狂,但已经发生的事情没有如果。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