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在文本上更具文学性,是一出正宗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它的表达形式和内在文本完整呈现了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基本特点:

  • 个体化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关注角色自身
  • 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看不清的复杂性
  • 身份认同的探索:我是谁,我是否有另一种可能
  • 心理分析的运用:潜意识
  • 非线性叙事:不遵守时序逻辑
  • 反英雄特征:映射读者不愿意看到的自己
  • alienation(疏离感):孤独和异化

本片在不少细节上致敬的对象是斯科塞斯的杰作《出租车司机》,但比起《出租车司机》,《小丑》在模糊性、非线性叙事上走得更远,一个最重要的形式特色在于:亚瑟(或者Joker)无论从任何方面都是一个完全不可靠的叙述者。或者说,本片从根源上就选择了用“不可靠叙事”和“情绪化的蔓延”来影响观众。很多影片在使用“叙事诡计”时,会做出一些结构上的区隔,例如《香草的天空》《第六感》《小岛惊魂》,即使初次看不到完整的线索,再看时是可以看到明确的“遮蔽”痕迹,但《小丑》实在是做的太过极致,导演没有用明确的边界去做区隔,甚至在一些情节中做了刻意模糊,让观众完全站在妄想症病人的视角去体验故事,这使本片的观影成本大大提高,也增加了许多后续解读的空间,是非常考验观影感受的独特作品。

影片的外部解读已经非常多,在此且列出一些在我们映后群和观众做的交流记录:

  1. 亚瑟和小丑在同一具躯体中不同的身体语言,例如左手、右手,互相克制的关系
  2. 台阶的两次出现,上坡的压抑、下坡的释放,对应我们开场前讲到的,阶级文学的审视关系
  3. 心理医生(前半部分)的真实和不真实,结尾的心理医生和前半部分心理医生的联系和区隔
  4. 托马斯·韦恩究竟是不是亚瑟的父亲,亚瑟后来找到的那张照片背面的签名:“你的笑容很美丽,T.W.”也并不能证明他是不是亚瑟的父亲,但留下了很大空间。这还衍生出来母亲究竟是不是妄想症,亚瑟为什么要杀死母亲等诸多问题
  5. 亚瑟继承了母亲爱招摇、爱美的性格特质,但也受到后天被虐待的精神打击(也许有母亲的血缘问题)影响
  6. 有观众表示,在美国观看《小丑》时,观众在结尾甚至起立欢呼鼓掌——这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电影对漫画人物的集体记忆所做的继承和颠覆——就像《黑神话》做的一样
  7. 观众们表示丑爷完全体上身的时候,实在太帅了,魅力满分,被蛊惑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被讨论最多的问题:女邻居的幻想和亚瑟的幻想是从何时开始的——片中已经用蒙太奇做了明示,女邻居的前半段是亚瑟的妄想,但即使是后面他来到女邻居家里的戏,也完全不能证明其真实性。
因此,如果说亚瑟是不可靠的叙述者,那么亚瑟的故事,有多少只是Joker编造的、融汇的、或者是不想提起的呢?
当影片进入到最后一幕,骨瘦如柴的亚瑟变成了长了点肉,住在阿卡姆的小丑,这个模糊的意识世界,才刚刚揭开一点点真实的面纱?

那么他脚下的血印,是妄想,还是真实呢?


小丑Joker(2019)

又名:小丑起源电影:罗密欧 / Romeo / Joker Origin Movie

上映日期:2019-08-31(威尼斯电影节) / 2019-10-04(美国)片长:122分钟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 罗伯特·德尼罗 马克·马龙 莎姬·贝兹 谢伊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 编剧:托德·菲利普斯 Todd Phillips/斯科特·西尔弗 Scott Silver/鲍勃·凯恩 Bob Kane/比尔·芬格 Bill Finger/杰瑞·罗宾逊 Jerry Robinson

小丑的影评

缪辰
缪辰 • 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