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在文本上更具文学性,是一出正宗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它的表达形式和内在文本完整呈现了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基本特点:
本片在不少细节上致敬的对象是斯科塞斯的杰作《出租车司机》,但比起《出租车司机》,《小丑》在模糊性、非线性叙事上走得更远,一个最重要的形式特色在于:亚瑟(或者Joker)无论从任何方面都是一个完全不可靠的叙述者。或者说,本片从根源上就选择了用“不可靠叙事”和“情绪化的蔓延”来影响观众。很多影片在使用“叙事诡计”时,会做出一些结构上的区隔,例如《香草的天空》《第六感》《小岛惊魂》,即使初次看不到完整的线索,再看时是可以看到明确的“遮蔽”痕迹,但《小丑》实在是做的太过极致,导演没有用明确的边界去做区隔,甚至在一些情节中做了刻意模糊,让观众完全站在妄想症病人的视角去体验故事,这使本片的观影成本大大提高,也增加了许多后续解读的空间,是非常考验观影感受的独特作品。
影片的外部解读已经非常多,在此且列出一些在我们映后群和观众做的交流记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被讨论最多的问题:女邻居的幻想和亚瑟的幻想是从何时开始的——片中已经用蒙太奇做了明示,女邻居的前半段是亚瑟的妄想,但即使是后面他来到女邻居家里的戏,也完全不能证明其真实性。
因此,如果说亚瑟是不可靠的叙述者,那么亚瑟的故事,有多少只是Joker编造的、融汇的、或者是不想提起的呢?
当影片进入到最后一幕,骨瘦如柴的亚瑟变成了长了点肉,住在阿卡姆的小丑,这个模糊的意识世界,才刚刚揭开一点点真实的面纱?
那么他脚下的血印,是妄想,还是真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