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影片想表达的内容太多太多,可能这就是一部佳作的魅力所在吧。
1.对社会边缘人士处境的展现。我觉得导演是站在Arthur 这一边的,哪怕最后揭露的是他一个人的臆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所能感知到的都是他被社会毒打,被人无视、嘲笑、误解,没有人认真倾听他说话,更遑论试图去理解他,甚至连小孩子都能打他。在公交车上善意的逗小孩也能被误解,老板也觉得他一直在狡辩,甚至自己的同事给他枪的动机也不纯粹以及之后到家里的关心也是怕自己被牵连。真的一幕幕数下来,只有无尽的心酸和悲哀。对Arthur 的心疼和对这个社会的悲哀。
2.对所谓拯救百姓的政客和“大义凛然”追求所谓的公平正义的人的讽刺。
韦恩,脱口秀主持人,警察等,如果不从Arthur 这个角度看,他们说的话就是我们平时所“耳熟能详”的一套说辞,好像从来也没觉得有多大问题。尤其脱口秀主持人看似很正派,实际上或许也是个正派的人。但他站在他的角度去看他人,去指责Arthur 的行为那一刻,好像一切都不太一样了。他们这一类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站在优渥的环境的里,去指责那些在社会最底层、社会最边缘,甚至居住在阴烂洞里的人的所作所为。真的很想问一句,他们凭什么?他们有什么资格去指责?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有时候那些标榜正义,自诩正派的伪君子往往更令人作呕。
3. 对当时社会的讽刺。
可以说Arthur居住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已经烂透了。到后面连这种社会福利救助措施都在缩减。不可笑吗?明明这些人更需要帮助,政府缩减开支却是从这里缩减的。而那些供人娱乐的脱口秀,却能一直如火如荼的办下去。
更为可笑的是,所有人都把这座城市的暴乱归咎于Arthur一人身上。他们在说这话的时候真的有用大脑思考吗?在他最危难,处境最艰难的时候没有人帮他。就这么一个人,他能撬动一个城市?那些政客,那些掌握着优势资源的人,为什么不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只是一应,而百呼?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Arthur这样的人,在这个城市里生存艰难,不被重视!
像韦恩这样的人,自诩是来拯救这座城市,拯救受苦难的黎民大众的。实际上呢,高高在上,从来不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像这样脱离群众的人,也必将被群众抛弃。
还有那两个警察,看似敬职敬业,但是把Arthur的母亲逼上救护车;在急救室外面,还要质问Arthur ;在地铁上追赶Arthur。他们只顾自己眼前想要追求的,完全不顾当时那个处境,当时整个社会都乱套了的现状,甚至错手杀了人。这也是全剧高潮之一。最后两个警察被群众活活打死,说一声罪有应得,也不为过。多么讽刺又可笑的一幕:群众和为人民办事的公职人员成了死敌。
4. 看似是独行者,其实默默中有很多人在你身后,或者与你同样在遭受磨难,所以请不要放弃自己。
最后是对Arthur从车上站起来,身旁一群Joker在欢呼的画面的一些感触。
那一刻,Arthur似乎成了所有Joker的精神支柱,应该说,就是。在最后濒临失败的边缘,尽头出现了这么一群人,既心酸又震撼。但总归对于Arthur来说,算是他的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支持了。
如果能再坚持一下就好了。当然,这话很没用,或许他已经坚持很久了,而且可能再坚持一下也未必好,毕竟这是电影,不是现实,但还是希望有类似经历的人能够采取一些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说到底Arthur的极端行为以及这些Joker的暴动还是根源于这个社会,这座城市的腐败,这些边缘人士聚集在一起互相支持也是对这个发烂发臭城市的讽刺。
5. 最后的结尾。好像,一切都是大梦一场空。
或许这是一个既美好又残忍的梦吧。美好是对于那些Joker来说的,因为有一群同行者。残忍是对千千万像Arthur这样的独行者来说的,或许他们并没有获得像那些Joker一样的胜利,反而是被关在精神病院里结束生命。
——
影片有几次高潮,同样也是Joker 的转折点。
1. 第一次在地铁杀人,狂奔到一个房间,响起诡异的音乐,他开始跳舞,真的让人不寒而栗。最后一个展开双手的“落幕”让人觉得,那一刻他变了。而后辞去工作,怼同事等等一系列行为也印证了这一点。
2. 发现自己是韦恩的儿子后,与他在厕所对峙时的崩溃。
3. 发现自己是被领养的,以及一切都是自己妄想时的“可笑”
4. 画上Joker 妆后在台阶上跳舞的疯狂(全剧最高潮)
5. 在舞台上讽刺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时的侃侃而谈(全剧最最精华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