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花心思的电影,每一帧画面都很精彩。从电影开始,主角的表演就令我惊叹:那些病态抽搐的表情,哪些想要扼杀却无能为力的笑声,那具瘦骨嶙峋的身体,那些撕心裂肺挣扎的动作——演员把自己嵌入了小丑畸形模子,极力演绎那些痛苦,以至让人心疼;而那些精心构思的光影、环境,全都恰到好处地衬托了主角的心理。令我印象最深的镜头,一个是主角杀人后躲进厕所起舞,一个是主角把自己关进冰箱。在地铁上开枪杀人后,主角极度惊恐地疯跑,躲进厕所,包从手中掉落,接着镜头下移,转向主角不由自主移动的脚,主角开始情不自禁地起舞,一个又一个怪诞的动作,像一条幽暗的水蛇,这是主角在漫长的绝望之中内心的欲望得到发泄后不在受控制,是主角人格的第一次蜕变,暗示主角后来的犯罪;在主角受到生活的几次打击后,某个失眠的晚上,主角开始疯狂的把冰箱清空,黑暗的房间里冰箱的灯光切割出一片死寂冰冷的蓝,接着主角钻进冰箱,猛地把门关上——过于精彩,想到这样一个超常的行为来象征主角的孤独,以及主角对逃避现实的渴望,实在是极具艺术性的创意。
可是尽管这部电影在表现手法如此老练周到,它还是在无法在思想上突破更高境界。剧本几乎是商业化的,几乎为了血腥暴力而血腥暴力,看完让我觉得像一个矫情高中生的作文,用尽华丽的词藻,优美的文笔,精辟的描写,去写妈妈送伞的八股文。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电影呈现给我的只有毁灭,没有有价值的东西。第一,影片所虚构的黑暗的哥谭市实属无病呻吟。如果主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为了展现底层人民没有出路的生活,那么作者就不该让主角既患上精神病,又有一个患上精神病的妈,连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也无非就是办办小丑讲讲笑话,不具备阶级的代表性。第二,亚瑟作为主角,在他身上却找不到一点美好的品质。他孤僻怪诞,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他所能引起观众共鸣仅仅是因为他的抑郁、痛苦与懦弱能够激起观众一点同情。第三,主角报复社会的动机太过于肤浅。像整天学青春疼痛文学说话的中学生,痛苦不知所以的痛苦。我分析了一下主角的绝望历程:开篇就很无助,很抑郁,很孤僻,因为有精神病,生活困苦,对社会没有价值,所以存在仿佛空气;接着他又受到小混混的殴打、同事的背叛,一些无论在黑暗或者不黑暗的社会都会发生的小矛盾,接着他杀人了,又发现自己其实是市长的私生子,一番纠缠结果是养母的妄想症,然后他就大开杀戒、一战成名、一呼百应,哥谭市又恰巧有一群和他在社会上没有容身之地的人跟他发神经一起打破社会秩序。实在是难以符合我的价值观。第四,烘托主角的悲剧起码得塑造一个罪恶一点的压迫他的阶级吧,可是作为这个阶级的代表的市长,实在是有点无辜。他雇一个有妄想症的女人工作,她的养子长大后却缠着自己要温暖。主角给市长的儿子变魔术看得我毛骨悚然,任何一个正常人看见一个诡异的陌生人这么对待自己的小儿子都会害怕吧。而且群众反抗政府的理由也渲染得如此单薄。第四,主角最后为了报复社会变得面目可憎,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去伤及一些无罪的人。他杀死他的母亲,是因为他突然听说母亲童年时虐待了他,因为他觉得自己悲剧的性格人生都是源于母亲——外国人没有一丁点养育之人的概念吗?在主角虚无的人生里,母亲是唯一爱他的人,心疼他饿瘦的身体,教他要把欢笑传播给世界 ,他却说母亲完全是为了她自己;他杀死主持人富兰克林,是因为富兰克林的节目一直是他的精神寄托,他渴望像富兰克林一样传播欢乐,富兰克林却在一次节目中把主角单口相声的录像作为笑柄,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可是富兰克林的言谈令我觉得他十分正派,尤其他和主角在舞台上的对白,富兰克林言辞有理有据,展现出一个生活中除了绝望还有别的东西的人对生命的正确认识,而主角更像是在胡说八道,一口咬定所有人都是自私的、富兰克林就是该死的……
抑郁、惊悚、血腥,在这部电影中的运用更像是为了博人眼球,而不是为了真正去展现一个被生活压迫的人的内心。如果电影的作者不能真正的去看清生活,理解生活并不只有老套的戏剧性的冲突,理解绝望也不是只能来源于通过精神病和一些琐事的打击,那他的电影也只能是一些商业化的东西;而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会为了一些浅显的快感,去看一个没有任何精神力量的人的阴暗生活。我们想要的是融入生活的电影,是超越生活的电影——它能毫不犹豫,毫不怯懦地剖析生活的丑恶,也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地歌颂生活的美好;它描述一个故事,一段时代,却有击穿岁月,在时间的侵蚀下依旧闪着金光的,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