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给公众的印象总是快乐而充满活力的,大大的笑脸,滑稽的表演,常常令人捧腹大笑。
但,有一个小丑说,他这辈子,没有快乐过一分钟。
这个小丑就是2019年重磅上映的DC电影——《小丑》的主人公,亚瑟。
《小丑》讲述了哥谭市的小丑亚瑟在连续几天内遭遇殴打、炒鱿鱼、欺骗等一系列糟糕事情后,犯下多起杀人案件的故事。
《小丑》超高的票房和一路开挂的口碑堪称现象级。这部影片刚上映一个月,销售额就突破了十亿美元的大关,最终以15倍的回报率,成为了R级片影史上最盈利的电影。本片先是入围了含金量最高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后夺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狮奖,这是漫改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荣誉。
评价呈两极分化式。有人说顶级制作,演技炸裂;也有人说剧情薄弱,逻辑牵强。
这部电影到底如何,只有在真正看懂之后,才能做出不后悔的评判。
本文将从剧情解析和镜头语言这两个方面来解析《小丑》这部电影,希望能带给大家一点启发。
一、 小丑是亚瑟的另一重人格,亚瑟不由自主的大笑其实是小丑的嘲笑
颓靡的亚瑟在公交车上逗得小男孩发笑,小男孩的妈妈发现后,给了亚瑟一个警惕的白眼。亚瑟很委屈,却突然发出一阵不合时宜的大笑。
亚瑟拿出一张卡片递给男孩妈妈看,解释这种笑是不明原因且不受控制的。
不过,仔细观察剧情便不难发现,大笑之所以不受亚瑟控制,是因为那是亚瑟体内的另一种人格——小丑发出来的。
亚瑟去做心理咨询时,坐地铁被欺负时,站在台上讲单口相声时,去找“生父”托马斯·韦恩认亲时,止不住的大笑都毫无征兆地从嘴里跑了出来。
这种大笑,旁人听不出一丝的喜悦,反而在亚瑟的极力掩饰和压制下,笑声显露出无尽的痛苦。内心越痛苦,笑声越刺耳怪异。不知道亚瑟病情的人会恼羞成怒,接着对他大喊一声:疯子!
“疯子”、“怪物”这样的评价对亚瑟来说简直是噩梦,亚瑟太想活得跟正常人一样了。而那些词对小丑来说,就是赞美。
二、 亚瑟幻想自己上了偶像莫里的节目,臆想邻居苏菲是他的女友
亚瑟的梦想是当一个单口相声演员,他把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莫里当做自己的偶像。
一次亚瑟与母亲一起看莫里主持的节目时,亚瑟幻想自己是节目现场的观众。因为自己的突出表现被莫里点名,使得他在节目中有机会展现自己照顾母亲的“伟大”,在节目中他收获了观众的掌声、莫里的夸奖,还有莫里如父亲般慈爱的拥抱。
为什么说这是幻想而不是回忆呢?这从后来莫里邀请亚瑟上节目,他们两个见面时可以看出,莫里见到亚瑟的反应是礼貌而陌生的,就像所有第一次见面的人一样。
亚瑟在回家的电梯中遇到了带着女儿的邻居苏菲,上升的电梯突然停了,幻想就此开始。苏菲开始搭讪亚瑟,并对亚瑟做了个对着脑门开枪的手势,亚瑟笑了,出电梯后,亚瑟转过身也对苏菲做了这个手势。
亚瑟通过跟踪知道了苏菲的职业和概况。当天晚上苏菲主动敲亚瑟家的门,并表示她知道亚瑟跟踪她的事,还暗示亚瑟应该主动。后来,亚瑟在枪杀了三个金融男的那个晚上,敲开苏菲家的门并和她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
苏菲笑容灿烂,也懂亚瑟的幽默。苏菲去看他的脱口秀,陪亚瑟一起压马路,陪伴他照看病重的母亲。苏菲承包了亚瑟所有的美好时光,她是亚瑟灰色生命里的一抹亮光。
然而,这一切都是假的。
亚瑟看了母亲三十年前的病历档案后,得知自己是个受虐待的孤儿,既不是托马斯的儿子,也不是母亲佩妮的儿子,更残酷的是,自己从小被母亲的男友虐待,母亲却置之不理。
那一晚瓢泼大雨,他来到他心目中的避风港——苏菲的家,进去一切都感觉是那么陌生。亚瑟看着房间的陈列,摸着沙发的质地,从这里可以看出,亚瑟这是第一次来苏菲家。苏菲发现沙发上坐了个阴郁的人,惊恐万分。苏菲问他是不是叫亚瑟,提醒他走错房间了。亚瑟说今天是糟糕的一天,并对着苏菲做开枪的手势,苏菲吓得瞪大眼睛捂住嘴。
随即,亚瑟的脑海里有关苏菲的画面都变成了他一个人,这些都充分说明,亚瑟幻想了和苏菲的一切。苏菲根本不认识他,更别谈是他女朋友了。
亚瑟为什么会幻想是他女友呢?从心理角度上来说,苏菲是一个单亲妈妈,她的家庭角色里缺少丈夫和父亲,而亚瑟也成长于单亲家庭,他的家庭角色同样缺少丈夫和父亲。亚瑟和苏菲的结合正好甜蜜了家庭角色的缺失,使亚瑟得到心理满足。
三、 小丑杀了三个金融男、杀了苏菲,杀了他母亲,甚至杀了主体人格亚瑟
小丑人格一有机会就出来找存在感,他和主体人格亚瑟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亚瑟阴郁、胆小、逆来顺受,小丑则张狂、大胆、无法无天。
大笑是小丑试图赶走亚瑟独占身体的标志,除此之外,小丑还会在亚瑟的日记本留下字迹,会和亚瑟对话,帮亚瑟杀人获得快感。
日记本上左手的字迹是小丑留下的:患精神病最糟糕的是,大家都期望你表现得像正常人。字母“O”上有个笑脸,也说明了小丑在找存在感。
亚瑟第一次摆弄枪走火,那一枪就是小丑开的,注意开枪的手是左手,亚瑟是个右撇子。包括后来在地铁上追着金融男开枪,用的也是左手,说明是小丑杀的人。
亚瑟那一晚从苏菲家出来后,就听到救护车的声音,这里暗示苏菲已被小丑杀害。如果苏菲没有被杀,那么苏菲一定会报警,当晚亚瑟却相安无事。
医院里,从不羁的神态和直呼其名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此时占据身体主导的是小丑,他残忍地杀害了母亲。
小丑连他母亲都杀了,已经没有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他杀了当初陷害他的同事兰道,放走了侏儒同事,因为他只杀对他坏的人。
杀掉兰道后,小丑梳妆打扮成一个精致帅气的小丑,准备上莫里的节目。
小丑跳舞这一段实在太酷了,完全放飞自我。此时,他也彻底沦为了奇怪而没有人性的小丑。
小丑上节目应该只是想自杀的,因为他的日记本上,有一句话重复出现:我希望我的死比活着更有价值。但是莫里对他的嘲笑和调侃使得小丑临时改变了主意,小丑枪杀了父亲般的偶像莫里。
四、 亚瑟有可能就是托马斯•韦恩的私生子
亚瑟的母亲说,她和托马斯签了保密协议,尽管档案局能查到母亲的妄想症精神病史,但是后来亚瑟看到的一张母亲的照片,背面写着:我爱你的微笑,托马斯,这不禁令人浮想联翩。论托马斯的势力,伪造病历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这也不能说明托马斯真的和佩妮有过一段情。
会不会是佩妮自己写的呢?可能是,不过,对比一下佩妮写给托马斯的信的字迹,照片上和信上的字迹是不同的,有可能照片上的字就是托马斯写的,那么亚瑟真的可能是托马斯的私生子。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是黑暗得令人无法想象的。韦恩家族,蝙蝠侠的爸爸在DC电影的形象一直都很正义慈善,人设崩不崩塌,就看观众的选择了。
五、 福利机构的心理医生可能不存在,所有疯狂的一切,可能是小丑的幻想
亚瑟接受社会福利机构的心理辅导时,心理医生曾问他,知不知道之前是怎么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然后画面切到了穿着白色病号服的亚瑟,用头撞击精神病院的墙的画面,此时墙上的钟和正在接受咨询的钟上显示的时间是一样的。
恰巧这个闪过的精神病院的画面,与结局小丑待的精神病院是一样的。
如果这一切都是小丑的臆想,也还是能说得过去的,只不过观众有点像是被欺骗了感情。
本片采用蓝橙的基本色调,蓝色奠定了电影阴郁清冷的基调, 橙色给人温暖的感觉,调和色彩。
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说: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
本片巧妙地运用了特写镜头和长镜头,使得情绪感染更有张力。大量的特写镜头表现亚瑟的内心活动,比如亚瑟在台上讲他并不好笑的脱口秀时,镜头对着他脸,台下的观众都虚化了,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在表演,而是在受刑。
长镜头表现了亚瑟的孤独,与外界格格不入的无奈。例如,亚瑟被一帮不良青年殴打后,无助地躺在地上,深深的孤独感扑面而来。
长镜头表现了小丑的酷帅,他成了社会的焦点。最典型的是亚瑟被狂热分子从警车后拖出,他像个英雄站在万人中央,可谓是小丑人生的巅峰。
另外,《小丑》的成功离不开杰昆·菲尼克斯出神入化的精湛演技,影帝级的“体验派”演员,为了这个角色减重47斤,真正瘦到了皮包骨。小丑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寸肌肉的变化都被杰昆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在最后
《小丑》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去解析,这部电影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
评分低的观众觉得《小丑》的剧情是很单薄的,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剧情支撑,看起来很无聊。先给大家说一个概念,电影有情节驱动和人物驱动两大类。
情节驱动,情节变化多,人物性格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如诺兰三部曲《黑暗骑士》系列电影。
人物驱动,情节变化少,人物性格变化大,如公路片,《小丑》就是典型的人物驱动类型电影。
抱着看《惊天魔盗团》电影的心态来欣赏《小丑》是很难看到惊喜的。
还有观众说,《小丑》激化了阶级矛盾,煽动了仇富心理,会对社会安定带来负面影响。本片展现的是一个混乱的小丑,在八十年代的哥谭市那样混乱不安的社会背景下,犯下了一桩桩滔天罪行。电影并没有歌颂暴力,小丑也不是狂热分子的领袖,他也只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推到了风口浪尖。
小丑也明确说明自己不关心政治,他时刻保持中立,他杀三个金融男纯粹是因为他们唱歌跑调了。也许你觉得这个解释太牵强,但这就是小丑,因为他是混乱本身。
如果说《小丑》会给社会带来影响的话,那应该就是警示社会,不要变得像片中的哥谭市一样黑暗,否则会逼坏很多平凡过日子的好人。我们现实社会中依然有很多美好值得期待,会有很多人愿意在关键的时候拉你一把,只要你愿意,自己也可以拉自己一把。